Chi Kang Pai

2025信號與人生summary

July 6, 2025 · Thoughts, Tech, Summary

以下是李琳山教授2025年版信號與人生紀錄。每年老師都會花一兩小時跟大家分享人生經驗,對大學生很有受用。我當年也從李琳山老師的信號與系統,琳山宴以及信號與人生都學到了很多。現在回去聽2025年,感受更深刻。主持人系主任李建模也是很好的老師,當年家裡/心理出狀況時找他簽了學生報告書,受到不少鼓勵。 大學時陷入了很大的困境,慢慢爬出來的同時也很迷惘。好在是走到哪都碰到好老師,哪怕是只聊過一晚,合作一個學期,還是聽過的talk,都學到不同的事情。真心敬佩電機尤達,以及許多教授願意回台帶人。

以下為NotebookLM from Google的summary+人工小修改

Youtube video:

video


李琳山教授「信號與人生」外一章 演講紀錄

李琳山教授為電機系「語音辨識」領域的先驅,曾開發國內第一套中文語音辨識系統,並榮獲多項大獎,如總統科學獎,甚至在《Nature》雜誌被標識為東亞十大城市先驅之一。系主任特別提到,他作為學生最感謝李老師的三件事:老師對學生的熱愛與高度參與學生活動;老師對教學的熱忱,即使是教過多次的課,依然精心準備;以及老師總是在「信號與系統」課程最後分享他的人生智慧。這場演講便是李老師分享其「信號與人生」的「後一章」。

李教授本次演講主要針對電機系大學部的同學,旨在分享他個人四十多年教學經驗和對同學發展軌跡的觀察,探討一位大學生如何成為「很了不起」的人。

一、 「很了不起」的人:成功學長們的典範 李教授首先定義了何謂「很了不起」的人,並舉了四位他熟悉且各有成就的校友作為例子:

李教授強調,這些了不起的成就並非因為他們大學時期的考試成績(如電子學或電磁學)名列前茅。他指出,考試成績不佳不應感到困擾,因為那與未來是否了不起沒有直接關係。然而,這不代表必修課不重要,必修課的目的是建立基礎學科的實力,而實力才是未來成功的直接原因。

二、 成為「很了不起」的人所需的五個要素 李教授根據他的觀察,提出了從大學生蛻變為「很了不起」的學長,需要跨越的五個「關卡」或要素。

  1. 實力 (Strength)
    • 區分實力與成績:許多人實力強且成績好,但也有人實力強但考試成績不佳(如李教授本人),這時可以相信是自己「不會考試」而非沒有實力。相反,有些人成績好卻沒什麼實力,他們可能只是善於應付考試。
    • 成績的重要性:雖然實力更關鍵,但成績仍然重要,因為在申請研究所或工作時,成績單是他人認識你的唯一方式(現在應該還有履歷),好看的成績會讓過程更順利。
  2. 摸索出適合的道路 (Exploring a Suitable Path)
    • 告別單一跑道:進入大學後,不再有單一的競爭跑道,而是一個複雜的「崇山峻嶺」,充滿了分叉的道路。
    • 多元發展空間:未來發展至少是三維空間:
      • 領域:如晶片、AI、機器人等。
      • 性質:如進入大公司、新創公司,擔任產品經理、技術工程師、營運等。
      • 地區:如竹科、加州、紐約等。
    • 「摸索」的必要性:在這個複雜的空間裡,你永遠「看不太遠」。老師、父母、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最適合你的道路在哪裡,只能靠自己摸索。
    • 創業為例:創業需要特別的人格特質和能力,如:
      • 眼光:技術、商業、時機、人才的眼光。
      • 人脈:需要朋友、上游廠商、下游客戶的幫助。
      • 當機立斷:在關鍵時刻能果斷決策。
      • 承受打擊:面對失敗的能力,因為很少有人第一次創業就成功。
    • 多元能力的重要性:這些特質不僅限於創業,在任何重要的工作中都是必要的,只是不同工作的側重不同。李教授認為,電機系學生天生具備這些能力,只是程度有別,且這些能力無法用分數衡量。
    • 判斷適合的路:判斷一條路是否適合自己的最簡單原則是:你是否擅長做這件事,以及你是否享受 (enjoy) 做這件事。擅長與享受通常一致,但也可能不同。
  3. 長期持續的努力 (Long-term Sustained Effort)
    • 基石:若能找到自己擅長且享受的事情,便更容易長期持續地投入努力。
    • 避免跳換:許多人因不喜歡或不擅長而頻繁轉換跑道。但若找到喜歡且擅長的方向,就能長期發展,最終變得非常了不起。
  4. 企圖心/大志 (Ambition / Grand Aspiration)
    • 超越穩定生活:這不是指畢業後獲得學位、找到好工作、擁有安定富足生活的目標(這在電機系同學中大約30歲左右就能達到)。
    • 「大致」的定義:「大志」是指當你達到安定生活後,你是否會思考「這就是我要的嗎?我還想做什麼?」 如果你開始思考想做一件「不容易」的事,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完成,並且認為這件事能「對得起爸媽給的聰明,對得起社會和學校老師的期待與教育,將來回想不會遺憾」,這就是「大志」。
    • 例子:成功的創業家、大產業的頂尖領導者、學術界的領袖等,都屬於「大志」。
  5. 多元的能力 (Diverse Abilities)
    • 抽象且難以定義:這是最抽象、最難解釋的,泛指除了「實力」以外的所有能力。
    • 與實力的不同:考電子學第一名不代表這些能力也很強。
    • 重要的人際關係:在電機工程領域,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獨自完成,所有夠好的工程都是許多人協同努力的結果。因此,與人際交往、合作至關重要,包括:
      • 團隊角色發揮:能在團隊中發揮作用,從邊緣走向核心,從底層走向領導者。
      • 協調、溝通、說服、組織、整合能力
    • 對人對事的態度:例如,先看到他人的優點,而不是缺點。看待事情要從正面思考,將挑戰視為機會。
    • 掌握機會和面對挑戰的能力
    • 這些能力可以培養:雖然難以具體說明,但日常生活中的互動和參與活動都是培養這些能力的好機會。

三、 成功的實證:1979級校友的驚人成就 李教授特別提到1979年入學的台大電機系(1983年畢業)那屆學生,他與他們特別熟稔。在他們畢業27年後(2010年),統計結果令人震驚:

四、 李琳山教授的個人故事:多元能力的培養歷程 李教授分享了自己如何培養多元能力的經驗,尤其是在台大電機系求學的四年。

五、 人生最重要與最正確的決定:從加州回台大任教 李教授分享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——放棄在加州安定富足的生活,回台大電機系任教。

六、 李琳山教授的結語與人生智慧

七、 問答環節


系主任在結尾再次感謝李老師分享人生智慧,並補充說,李老師的「大志」激勵他告訴學生,不要只以買車買房為目標,電機系學生30歲就能達成,這太簡單了。他強調台大電機系提供的實力準備是世界級的。他也對電機營可能停辦感到震驚,呼籲學生多參與系學會活動,這對人格塑造和多元能力培養至關重要。最後,系主任感動於李老師「西天取經只在中途」的典範,許多Stanford校友都追隨李老師的腳步回台貢獻,證明了台灣電機教育的巨大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