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 Kang Pai
2025信號與人生summary
July 6, 2025 · Thoughts, Tech, Summary
以下是李琳山教授2025年版信號與人生紀錄。每年老師都會花一兩小時跟大家分享人生經驗,對大學生很有受用。我當年也從李琳山老師的信號與系統,琳山宴以及信號與人生都學到了很多。現在回去聽2025年,感受更深刻。主持人系主任李建模也是很好的老師,當年家裡/心理出狀況時找他簽了學生報告書,受到不少鼓勵。 大學時陷入了很大的困境,慢慢爬出來的同時也很迷惘。好在是走到哪都碰到好老師,哪怕是只聊過一晚,合作一個學期,還是聽過的talk,都學到不同的事情。真心敬佩電機尤達,以及許多教授願意回台帶人。
以下為NotebookLM from Google的summary+人工小修改
Youtube video:
李琳山教授「信號與人生」外一章 演講紀錄
李琳山教授為電機系「語音辨識」領域的先驅,曾開發國內第一套中文語音辨識系統,並榮獲多項大獎,如總統科學獎,甚至在《Nature》雜誌被標識為東亞十大城市先驅之一。系主任特別提到,他作為學生最感謝李老師的三件事:老師對學生的熱愛與高度參與學生活動;老師對教學的熱忱,即使是教過多次的課,依然精心準備;以及老師總是在「信號與系統」課程最後分享他的人生智慧。這場演講便是李老師分享其「信號與人生」的「後一章」。
李教授本次演講主要針對電機系大學部的同學,旨在分享他個人四十多年教學經驗和對同學發展軌跡的觀察,探討一位大學生如何成為「很了不起」的人。
一、 「很了不起」的人:成功學長們的典範 李教授首先定義了何謂「很了不起」的人,並舉了四位他熟悉且各有成就的校友作為例子:
- 施崇棠:他的同班同學,華碩電腦集團的掌門人。
- 李嗣涔:他的同班同學,曾任台灣大學校長。
- 張世富:他的早期學生,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(UC Berkeley)獲得博士學位後,在美國學界發展,現任哥倫比亞大學工學院院長,也是中研院院士。
- 洪小文:他的學生,在卡內基美隆大學(CMU)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業界,曾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多年。 這些例子涵蓋了台灣、美國、學術界和產業界,證明了成功的多元性。
李教授強調,這些了不起的成就並非因為他們大學時期的考試成績(如電子學或電磁學)名列前茅。他指出,考試成績不佳不應感到困擾,因為那與未來是否了不起沒有直接關係。然而,這不代表必修課不重要,必修課的目的是建立基礎學科的實力,而實力才是未來成功的直接原因。
二、 成為「很了不起」的人所需的五個要素 李教授根據他的觀察,提出了從大學生蛻變為「很了不起」的學長,需要跨越的五個「關卡」或要素。
- 實力 (Strength)
- 區分實力與成績:許多人實力強且成績好,但也有人實力強但考試成績不佳(如李教授本人),這時可以相信是自己「不會考試」而非沒有實力。相反,有些人成績好卻沒什麼實力,他們可能只是善於應付考試。
- 成績的重要性:雖然實力更關鍵,但成績仍然重要,因為在申請研究所或工作時,成績單是他人認識你的唯一方式(現在應該還有履歷),好看的成績會讓過程更順利。
- 摸索出適合的道路 (Exploring a Suitable Path)
- 告別單一跑道:進入大學後,不再有單一的競爭跑道,而是一個複雜的「崇山峻嶺」,充滿了分叉的道路。
- 多元發展空間:未來發展至少是三維空間:
- 領域:如晶片、AI、機器人等。
- 性質:如進入大公司、新創公司,擔任產品經理、技術工程師、營運等。
- 地區:如竹科、加州、紐約等。
- 「摸索」的必要性:在這個複雜的空間裡,你永遠「看不太遠」。老師、父母、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最適合你的道路在哪裡,只能靠自己摸索。
- 創業為例:創業需要特別的人格特質和能力,如:
- 眼光:技術、商業、時機、人才的眼光。
- 人脈:需要朋友、上游廠商、下游客戶的幫助。
- 當機立斷:在關鍵時刻能果斷決策。
- 承受打擊:面對失敗的能力,因為很少有人第一次創業就成功。
- 多元能力的重要性:這些特質不僅限於創業,在任何重要的工作中都是必要的,只是不同工作的側重不同。李教授認為,電機系學生天生具備這些能力,只是程度有別,且這些能力無法用分數衡量。
- 判斷適合的路:判斷一條路是否適合自己的最簡單原則是:你是否擅長做這件事,以及你是否享受 (enjoy) 做這件事。擅長與享受通常一致,但也可能不同。
- 長期持續的努力 (Long-term Sustained Effort)
- 基石:若能找到自己擅長且享受的事情,便更容易長期持續地投入努力。
- 避免跳換:許多人因不喜歡或不擅長而頻繁轉換跑道。但若找到喜歡且擅長的方向,就能長期發展,最終變得非常了不起。
- 企圖心/大志 (Ambition / Grand Aspiration)
- 超越穩定生活:這不是指畢業後獲得學位、找到好工作、擁有安定富足生活的目標(這在電機系同學中大約30歲左右就能達到)。
- 「大致」的定義:「大志」是指當你達到安定生活後,你是否會思考「這就是我要的嗎?我還想做什麼?」 如果你開始思考想做一件「不容易」的事,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完成,並且認為這件事能「對得起爸媽給的聰明,對得起社會和學校老師的期待與教育,將來回想不會遺憾」,這就是「大志」。
- 例子:成功的創業家、大產業的頂尖領導者、學術界的領袖等,都屬於「大志」。
- 多元的能力 (Diverse Abilities)
- 抽象且難以定義:這是最抽象、最難解釋的,泛指除了「實力」以外的所有能力。
- 與實力的不同:考電子學第一名不代表這些能力也很強。
- 重要的人際關係:在電機工程領域,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獨自完成,所有夠好的工程都是許多人協同努力的結果。因此,與人際交往、合作至關重要,包括:
- 團隊角色發揮:能在團隊中發揮作用,從邊緣走向核心,從底層走向領導者。
- 協調、溝通、說服、組織、整合能力。
- 對人對事的態度:例如,先看到他人的優點,而不是缺點。看待事情要從正面思考,將挑戰視為機會。
- 掌握機會和面對挑戰的能力。
- 這些能力可以培養:雖然難以具體說明,但日常生活中的互動和參與活動都是培養這些能力的好機會。
三、 成功的實證:1979級校友的驚人成就 李教授特別提到1979年入學的台大電機系(1983年畢業)那屆學生,他與他們特別熟稔。在他們畢業27年後(2010年),統計結果令人震驚:
- 超過80人獲得博士學位。
- 超過50人成為國內外相關系所的副教授或教授。
- 超過20人擔任國內外相關系所的系主任或所長。
- 有10位IEEE Fellow。
- 在產業界擔任CEO、CTO或VP以上高階主管的超過60人。 這屆總共只有一百多人,卻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,證明了台大電機系學生未來必定會出現許多非常了不起的人,關鍵在於每個人的努力。
四、 李琳山教授的個人故事:多元能力的培養歷程 李教授分享了自己如何培養多元能力的經驗,尤其是在台大電機系求學的四年。
- 成長背景:從小學到高中,他都是個安靜、只會讀書、不善社交的人。他很早就意識到自己「不會交朋友」,認為這不好,因此從國中起就想突破。
- 大學的環境變革:進入台大後,住宿舍的生活讓他每天與不同的人互動,討論功課,這給了他前所未有的交朋友機會。
- 爬山經驗:大二上學期開始和電機系朋友爬山,第一次就爬玉山。
- 「學習」的定義:他認為「只要有增長有進步就是學習」,不只讀書,打球、旅行都是學習。
- 爬山收穫:他形容「爬一座山就像讀一本書一樣」。
- 坎坷的道路:體會到人生道路多艱辛,不總是一帆風順。
- 依靠他人:體力較弱,常需人拉一把,體會到自己不是強者,要靠很多人。
- 遠大目標與眼前困難:即使路難走、風景差,最終仍能到達遙遠的雪白山峰,這讓他體會到可以有遠大的目標,即使眼前充滿困難,只要走在正確的路上就能到達。
- 「山窮水盡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」:學到在山頂不能待太久,要下來才能看到下一座更高的山。人生就像走過一座又一座山,每座山都是一個新目標(如讀博士、找工作)。當路不通時,轉個彎可能就是新的天地。
- 合唱團經驗:大學一年級參加台大合唱團,這也給了他極大收穫。
- 音樂的力量:音樂能帶來快樂、振奮、輕鬆、力量,並幫助度過難關。
- 協調與合作:合唱團訓練他與人協調合作,讓自己的聲音融入集體,變成美麗的和弦。這證明了「團隊精神」和「團隊的力量」。
- 領導力的萌芽:大三下學期,他帶領班級參加合唱比賽擔任指揮。多年後,當他擔任資訊系系主任時,領悟到系主任的工作就像指揮合唱團一樣,需要讓每位老師發揮,將大家的努力融合成美麗的和諧。後來無論是帶實驗室的碩博士生,還是擔任大型國際會議主席,都發現「做leader都一樣」,這奠定了他領導能力的基礎。
- 班代經驗:大四擔任班代,當時沒有網路,同學畢業後很容易失聯。他挑戰自己,一年內舉辦各種活動增強班級凝聚力,並建立機制讓同學即使只能寫信也能保持聯繫。最終,他們班級畢業51年來從未失聯。這培養了他的行政、組織、協調和溝通能力。
- 對學生的建議:他總結說,多元能力是什麼難以定義,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盡量與各種人互動,就能學到很多。他認為,現今學生可透過系學會的活動(如電機營MNTU、電機之夜、披光),培養這些非常重要的多元能力。
五、 人生最重要與最正確的決定:從加州回台大任教 李教授分享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——放棄在加州安定富足的生活,回台大電機系任教。
- 留學前的茫然:在台大電機系讀書時,必修課多且內容老舊,沒有選修課,與老師互動少,資訊不通暢,讓他和同學們感到非常茫然。
- 萌生回台念頭:他希望未來若能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,能回台教書,因為當時台大電機系雖然學生聰明,但教學環境簡陋,他希望能來改進。
- 史丹佛的衝擊與放棄:在史丹佛電機系就讀後,發現美國大學資源豐富、老師頂尖、研究新穎,而台灣當時的電機系「什麼都沒有」,讓他感到巨大落差,幾乎放棄了回台的念頭。他曾想過,只要拿到博士學位,在美國落地生根,過安定富足的生活就好。
- 重燃希望與意外的Offer:博士第三年後,他的研究進展順利,再次思考回台。他認為即使改變很慢很難,但只要有人開始回來,就能一點一滴地改變。他當時認為台大沒有教職空缺,但抱著交代心願的想法,還是寄了申請信,沒想到竟然收到了Offer。
- 毅然決然的決定與說服他人:收到Offer那一瞬間,他心裡就決定要回台,儘管身邊親友一致反對,認為他「太笨」。他必須反覆思考並說服他們。
- 回覆質疑的論點:
- 衛星通訊研究:他當時做的尖端人造衛星通訊研究不適合台灣,他準備放棄,回台後將另找適合台灣環境的研究題材。
- 回台目的:當時台大碩博士班學生很少,他沒想過要做研究,只想教台大電機系的「一大堆大學部同學」,因為他們是全台灣最頂尖聰明的學生,卻缺乏好的老師。他認為「世上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教育」。他相信,透過教育這些優秀的學生,他們未來所做出的貢獻將遠超他一人。
- 無背景、無關係:他表示不需要任何人在台灣聽他的,只要台大給他一間教室,他相信電機系學生會聽他講話,那就足夠了。
- 簡陋的教學環境:他知道只能在破舊教室用黑板寫字,但他有更深的考量:他要和學生對談。過去學生缺乏與老師互動的機會而感到茫然,他希望透過舉辦座談會、參加學生活動、甚至請學生吃飯來與他們聊天,分享經驗。
- 人才外流的質疑:有人問:「你把他們教得這麼好有什麼用呢?幾年以後他們都變成美國人。」這是個讓他難以回答的問題。
- 「西天取經只在中途」:他最終想到一個答案,並每年在黑板上寫下這八個字。他解釋說,就像玄奘取經後將佛經帶回中國一樣,希望學生去美國學習西方文明後,能有機會回台灣,將所學帶回,那將是了不起的貢獻。他以身作則,就是為了讓學生看到,回台灣發展也能成就非凡。
- 「科技有國界」:他當時寫文章提到,對科技強國(如美國)而言,科技本無國界;但對科技弱國(如當時的台灣),科技是有國界的,因為別人有的我們沒有。他希望「不做科技強國的學者」,而做「科技落國的學者」,在科技落國培養人才,希望有朝一日「科技落國不再是科技落國」。這句話後來成為他的「大志」。
- 「雪中送炭」與「錦上添花」:他寧願做「雪中送炭」(在台灣這個需要的人才的地方做出貢獻),也不願做「錦上添花」(在美國這個已經很富裕的地方再錦上添花)。
- 「回家不需要理由」:他認為,最簡單的回答就是「回家不需要理由」。
- 回台後的體驗:1979年回台後,一切如他所料,教室破舊但學生聰明、用心、努力。他從回台第一學期就開始與學生對談,主要圍繞兩個問題:「電機工程世界外面到底怎樣,如何變化萬千?」以及「我們這些厲害的人未來要怎麼發展?」。
- 「信號與人生」的緣起:1999年他開始教授必修課「信號與系統」,便在課程結束時,將他想對學生說的最主要的話整理成最後一堂課,這便是後來的「信號與人生」。
- 薪水問題與「野雉」的比喻:對於薪水低的問題,他坦言「沒有介意」。他引用一位長輩讀古書的故事:一隻野雉在山林中,五步一啄,終日僅飽,但羽毛潤澤,引吭高歌,因為牠「樂其志」。而關在穀倉裡的雞,隨時吃飽,卻羽毛憔悴、低頭不鳴,因為「未得其志」。李教授認為,他在加州薪水高卻不快樂,因為「未得其志」,而回台薪水低卻快樂,如同「野雉」,因為「樂其志」。
六、 李琳山教授的結語與人生智慧
- 對學生的期許:在他心裡,電機系的每一位同學都是他的「高徒」和「千里馬」。
- 面對挑戰的勇氣:
- 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」:鼓勵學生在人生路上遇到「虎穴」時,要評估自身能力,若有能力就勇敢走進去,才有機會獲得「虎子」;若無能力則避免,但若不進去就拿不到。
- 「搏鬥驚濤駭浪變龍」:將人生比喻為「大江大海」和「驚濤駭浪」,若有能力就勇敢跳進去搏鬥,戰勝後將會「變成一條龍」。他強調,只有把困難的事情做好,你才能自動向上邁進一大步,即使失敗了也沒關係,下次再來。
- 預期成功:他堅信在座的各位同學,未來一定會有很多人變得「很厲害」,關鍵在於大家的努力。
七、 問答環節
- 如何摸索人生道路:當不知如何前行時,可以「看四周哪個地方稍微高一點,爬上去看一看」。這意味著多獲取資訊,多聽同學、學長、老師的經驗,上網參考他人的發展路徑。這些資訊雖不能讓你看到很遠,但能看到稍遠一點,幫助你做出選擇。
- 追求理想與安穩生活的抉擇:這是一個個人選擇,沒有對錯。追求大目標需要付出,而安穩生活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。
- 美國留學環境變化:李教授指出,當年的台灣是「科技弱國」,而美國是「科技強國」。但今日台灣已不再是科技弱國,正朝科技強國邁進(如台積電),「科技有國界」的界線已變得清晰。**對於近期美國留學環境的不穩定,他認為這是一個新的「虎穴」。**若有能力,仍可勇敢進入;若實力不夠,則應先增強實力。他認為「有本領的人總有辦法」。
- 有興趣但實力不足或缺乏勇氣:他建議判斷自己是否「擅長」和「喜歡」。如果喜歡但實力不足,就應當努力增強實力。如果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也不擅長,或許就應該考慮其他方向。這是一個需要個人不斷摸索和判斷的過程。
系主任在結尾再次感謝李老師分享人生智慧,並補充說,李老師的「大志」激勵他告訴學生,不要只以買車買房為目標,電機系學生30歲就能達成,這太簡單了。他強調台大電機系提供的實力準備是世界級的。他也對電機營可能停辦感到震驚,呼籲學生多參與系學會活動,這對人格塑造和多元能力培養至關重要。最後,系主任感動於李老師「西天取經只在中途」的典範,許多Stanford校友都追隨李老師的腳步回台貢獻,證明了台灣電機教育的巨大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