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 Kang Pai
Elon大學同學 Tesla亞太區總裁 談老馬
October 19, 2025 · Summary
原本影片連結:
這篇訪談是關於 Robin(任宇翔),一位埃隆·馬斯克(Elon Musk,簡稱 ymk)的前同學和同事,分享他與馬斯克及特斯拉(Tesla)一路走來的經歷與啟發。Robin 曾是特斯拉亞太區總裁,負責上海工廠項目,並後來負責全球銷售。
以下是訪談中提到的各段經歷及其帶來的啟發:
1. 華師大二附中時期的競賽與成長
經歷: Robin 在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時,就已是著名的「金牌選手」,與其他幾位同學為學校首次贏得了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,這對他的人生成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。此事發生在約 30 年前。
啟發與感悟:
- 增強自信心: 這段經歷為他增加了自信心,讓他相信通過努力可以與他人競爭,不會比別人差。
- 不斷超越自我: 他希望以後所做的事情要不斷地超越以前的成就。
- 旅程與視野的價值: 他認為競賽本身帶來的成績不是最重要的,而是在準備過程中(例如在北京集訓五個月)以及出國參賽(如舊金山、墨西哥城、哈瓦那、莫斯科/蘇聯)的經歷更具影響力。這些經歷讓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,認識了更多優秀的老師和學生,培養了他的獨立性。
2. 賓州大學與馬斯克相識
經歷: Robin 於 1992 年至 1995 年在賓州大學(冰大)與馬斯克做了三年同學。馬斯克從南非移民到加拿大,嚮往當時他認為科技最發達的國家,希望能到美國讀書和做事。馬斯克在十幾歲時就有了明確的、獨立的想法,最終要移民到美國做事情。
啟發與感悟:
- 超前的思維和遠見: 當時馬斯克的想法被認為「超前」且「敢想」,但對於像 Robin 這樣循規蹈矩的人來說,許多想法甚至被視為「不切實際」或「天馬行空」。
- 跨界與洞察: 馬斯克當時就具備商業頭腦和科技頭腦,他關注行業變化,並在 90 年代初就預見到電動車將取代燃油車的「大趨勢」,擁有非常深的遠見。
- 工程師的熱情: 馬斯克對汽車極為感興趣,當時他開著一輛 20 多年的舊寶馬,經常親自修理,動手能力非常強。
3. 橫跨美國的公路旅行
經歷: 從賓大畢業後,Robin 和馬斯克一起開著那輛老爺車(一輛除了喇叭不響,渾身都在響的 20 多年車齡的寶馬)從東海岸開到了矽谷。他們沿途選擇了有意思的城市過夜。
啟發與感悟:
- 對大型工程的熱衷: 馬斯克從小就對大型的工程和建築非常感興趣。在聖路易斯(St. Louis),他們去參觀了 Gateway Arch,研究其建造過程和工藝。在丹佛(Denver),馬斯克對當時世界上最先進、最自動化的行李傳送系統及其在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深感興趣,特地繞路去看。
- 萬事皆從工程角度出發: 這段經歷體現了馬斯克「工程師的腦子」,他習慣於從工程師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事物。
4. 馬斯克退學與早期創業
經歷: 馬斯克來到史丹福(Stanford)後沒幾天就退學了。Robin 對此感到非常驚訝,因為史丹福讀研究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和夢想。馬斯克隨後與弟弟創立了 Zip2,初期非常辛苦,睡在辦公室裡,去公共澡堂洗澡。
啟發與感悟:
- 硬核創業精神: 當時的初創公司(startup)環境十分艱苦,需要創始人付出超人的努力和毅力。
5. 參觀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廠(2012 年)
經歷: 在與馬斯克中斷聯繫十多年後,Robin 於 2012 年 11 月(Model S 剛開始投產時)首次拜訪了弗里蒙特(Fremont)工廠。當時的產線很短,基本是手工操作,工廠 80% 的空間連電燈都沒開。辦公區只是擠在一起的最便宜的辦公桌和椅子,環境極為簡陋。Robin 形容這是一個「hardcore 的一個 startup」。
啟發與感悟:
- 夢想的堅定性: 馬斯克當時對特斯拉和 SpaceX 未來的夢想,與 10 年後所講的「一模一樣」。他堅信電動車是未來,並設定了宏大的目標:工廠最終產量要超越通用和豐田的 50 萬輛年產量,最終要達成全球汽車銷量 1% 的目標(50 萬至 100 萬輛),以實現「make a big impact」。
- 員工的熱情: 最讓 Robin 震驚的是員工的激情。一位年輕的 HR 經理帶著他參觀工廠,不斷地講述特斯拉的理念,員工堅信他們正在做的微小、原始的事情,最終能達到世界頂級車廠的巔峰。
- 眼界被打開: 由於 Robin 在此之前剛參觀過寶馬在慕尼黑頂級自動化的模範工廠,對比弗里蒙特的簡陋,他當時在微博上寫下的感觸是:「我簡直就像一個用了一輩子沒有燈的人,第一次看到電燈」。
6. 加入特斯拉並在中國市場開疆拓土
經歷: 特斯拉 2014 年進入中國市場後遇到許多困難,車價高昂,市場對新能源車也抱持懷疑態度。Robin 經常與馬斯克討論特斯拉在中國的發展。Robin 雖然是工程師背景,但在被 EMC 收購後,花費大量時間在業務拓展、與大客戶、行業協會及政府打交道上。他意識到,要在中國做成大事業,必須與政府進行深層次的合作,共同培養整個電動車產業鏈(包括充電、供應鏈、軟體和消費者)。馬斯克認同他的想法,邀請他加入。
啟發與感悟:
- 巨大的風險與機會: 當時 Robin 認為自己能成功幫助特斯拉做成這件事的機率不超過 10%,因為周邊的許多汽車行業朋友都反對他加入。
- 重新定義產品: 特斯拉在中國的成功體現出它已經不只是一輛車,而是一個軟體、供應鏈和電池的綜合體。要真正顛覆傳統行業,必須將年銷量做到千萬級,佔據 30% 甚至 50% 的市場份額。
7. 馬斯克的長遠佈局和高目標設定
經歷: 馬斯克總能夠提前多年看到行業發展的「製約因素」並提前佈局。例如,他預見到大規模電動車轉型需要極大量的電池,而當時世界上的鋰礦和鎳礦產量根本差了一兩個數量級。他因此在 2012 年後不久開始佈署超級充電站,解決長途旅行的快充問題。2014 年,他開始在內華達州建設第一個超級電池工廠,規劃 50 GWh 產量,相當於當時特斯拉年產量遠不能達到的 100 萬台電動車所需。這些佈局(如超充網路、電池工廠)每項都相當於一個數十億美元的初創公司 (Unicorn)。
啟發與感悟:
- 宏大的願景: 創始人的願景有多大,最終的成就就與之成正比。目標要定得高,即使最終成就比夢想小,但如果夢想一開始就很小,則永遠無法做大。
- 跳脫框架: 必須「Aim For The Stars」(目標瞄準星辰),跳出地球的範圍。即使到不了星星,也能落在月球上。
- 產業週期性考量: 汽車和礦業等產業與軟體產業不同,它們有巨大的投資和基建週期(例如採礦週期長達 20 年)。因此,像供應鏈這樣物理上的瓶頸,必須提早多年佈局。
8. 艱苦奮鬥的企業文化與危機感
經歷: 特斯拉在 2018 年之前連續虧損了八年。馬斯克始終抱持強烈的「危機感」,他的口頭禪是公司隨時有倒閉的風險(recession),不論經濟好壞都是如此。他親自管理費用(cost control),避免大手大腳花錢。
啟發與感悟:
- 不鬆懈的精神: 馬斯克認為,當日子過得太舒服時,人們就會變得懶散,喪失創業的艱苦奮鬥精神。他認為如果員工安於現狀不求進取,最終公司垮掉,員工也會失業。
- 節儉至上: 特斯拉在節儉方面做到極致。無論是誰出差,公司只提供經濟艙機票。一旦規矩定下,不願忍受艱苦的人自然會離開。
- 員工的選擇: 馬斯克認為,來到特斯拉或 SpaceX 工作是「by choice」。員工知道這是一個艱苦的環境,需要準備好吃苦,就像參加特種部隊或奧運代表團一樣。
- 持續的推動和高要求: 與馬斯克共事會不斷被他激勵和推動。他每天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,創造一種「為創造世界紀錄而工作」的氛圍。馬斯克總覺得時間不夠,要求所有人往前跑。雖然工作辛苦,但這是「非常 rewarding」的收穫,就像跑馬拉松,最後的痛苦是創造紀錄的必要條件。
9. 第一性原理思維(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)
經歷: 「第一性原理」(First Principles)在特斯拉被大家真正認可,並貫徹到每天的工作和思維方式中。這種思維模式讓公司留下了思維方式相近、能夠創造新成就的人。
啟發與感悟:
- 區分類比與推理: 大多數人的思維是「類比思維」(Reason by analogy),即參考別人的做法或經驗。馬斯克的「第一性原理」是「推理」(Reason by deduction),從基本公理出發,不受他人結論的影響,最終得出正確的答案。
- 真理與假設的區分: 判斷工廠的理論產能上限時,要從「物性原理」出發:一輛車佔用空間、所需原材料、電力支持、工人數量等基本要素,而不是盲目接受豐田過去 50 萬輛的數據。
- 物理是唯一的真理: 「The only truth is physics; everything else is a suggestion」(物理原理是唯一需要考慮的事情,其他東西都是建議)。
- 選擇成就勝利: 成功的哲學不是因為選對了正確的路,而是選擇了一條路並「把它變成正確的路」。這意味著勝利是源於自己的選擇,而不是運氣。
10. 馬斯克的溝通方式
經歷: 馬斯克是極具爭議的公眾人物,但他透過推特(Twitter)直接與普通人、消費者(如車主、Starlink 用戶)交流,傾聽建議和抱怨,這在同等規模的公司 CEO 中是前所未聞的。Robin 相信他每一條推特都是自己寫的,沒有公關團隊的潤色和過濾。他會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想法,甚至公開承認工廠正在「燒錢」(losing a lot of money)。
啟發與感悟:
- 真實性(Authenticity): 馬斯克的公開言論與他私下聊天時所說的內容是一模一樣的,他從來不會改變,這是他最真實的特點。
- 對內部的傳遞: 他在推特上發言,同時也是在向他的員工傳遞信息,這是一種「外轉內」的溝通途徑,非常有效且獨特。
- 緊迫性的必要: 馬斯克雖然有時候過於樂觀(Elon Time),但他堅持「it's right when tight, wrong when long」的原則。他認為時間和預算設得越緊,就越能減少浪費,迫使團隊在幾乎不可能的時間內達成目標。如果時間寬裕,人們自然會填補時間並花掉預算,導致浪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