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 Kang Pai

Elon大學同學 Tesla亞太區總裁 談老馬

October 19, 2025 · Summary

原本影片連結:

video

這篇訪談是關於 Robin(任宇翔),一位埃隆·馬斯克(Elon Musk,簡稱 ymk)的前同學和同事,分享他與馬斯克及特斯拉(Tesla)一路走來的經歷與啟發。Robin 曾是特斯拉亞太區總裁,負責上海工廠項目,並後來負責全球銷售。

以下是訪談中提到的各段經歷及其帶來的啟發:

1. 華師大二附中時期的競賽與成長

經歷: Robin 在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時,就已是著名的「金牌選手」,與其他幾位同學為學校首次贏得了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,這對他的人生成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。此事發生在約 30 年前。

啟發與感悟:

2. 賓州大學與馬斯克相識

經歷: Robin 於 1992 年至 1995 年在賓州大學(冰大)與馬斯克做了三年同學。馬斯克從南非移民到加拿大,嚮往當時他認為科技最發達的國家,希望能到美國讀書和做事。馬斯克在十幾歲時就有了明確的、獨立的想法,最終要移民到美國做事情。

啟發與感悟:

3. 橫跨美國的公路旅行

經歷: 從賓大畢業後,Robin 和馬斯克一起開著那輛老爺車(一輛除了喇叭不響,渾身都在響的 20 多年車齡的寶馬)從東海岸開到了矽谷。他們沿途選擇了有意思的城市過夜。

啟發與感悟:

4. 馬斯克退學與早期創業

經歷: 馬斯克來到史丹福(Stanford)後沒幾天就退學了。Robin 對此感到非常驚訝,因為史丹福讀研究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和夢想。馬斯克隨後與弟弟創立了 Zip2,初期非常辛苦,睡在辦公室裡,去公共澡堂洗澡。

啟發與感悟:

5. 參觀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廠(2012 年)

經歷: 在與馬斯克中斷聯繫十多年後,Robin 於 2012 年 11 月(Model S 剛開始投產時)首次拜訪了弗里蒙特(Fremont)工廠。當時的產線很短,基本是手工操作,工廠 80% 的空間連電燈都沒開。辦公區只是擠在一起的最便宜的辦公桌和椅子,環境極為簡陋。Robin 形容這是一個「hardcore 的一個 startup」。

啟發與感悟:

6. 加入特斯拉並在中國市場開疆拓土

經歷: 特斯拉 2014 年進入中國市場後遇到許多困難,車價高昂,市場對新能源車也抱持懷疑態度。Robin 經常與馬斯克討論特斯拉在中國的發展。Robin 雖然是工程師背景,但在被 EMC 收購後,花費大量時間在業務拓展、與大客戶、行業協會及政府打交道上。他意識到,要在中國做成大事業,必須與政府進行深層次的合作,共同培養整個電動車產業鏈(包括充電、供應鏈、軟體和消費者)。馬斯克認同他的想法,邀請他加入。

啟發與感悟:

7. 馬斯克的長遠佈局和高目標設定

經歷: 馬斯克總能夠提前多年看到行業發展的「製約因素」並提前佈局。例如,他預見到大規模電動車轉型需要極大量的電池,而當時世界上的鋰礦和鎳礦產量根本差了一兩個數量級。他因此在 2012 年後不久開始佈署超級充電站,解決長途旅行的快充問題。2014 年,他開始在內華達州建設第一個超級電池工廠,規劃 50 GWh 產量,相當於當時特斯拉年產量遠不能達到的 100 萬台電動車所需。這些佈局(如超充網路、電池工廠)每項都相當於一個數十億美元的初創公司 (Unicorn)。

啟發與感悟:

8. 艱苦奮鬥的企業文化與危機感

經歷: 特斯拉在 2018 年之前連續虧損了八年。馬斯克始終抱持強烈的「危機感」,他的口頭禪是公司隨時有倒閉的風險(recession),不論經濟好壞都是如此。他親自管理費用(cost control),避免大手大腳花錢。

啟發與感悟:

9. 第一性原理思維(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)

經歷: 「第一性原理」(First Principles)在特斯拉被大家真正認可,並貫徹到每天的工作和思維方式中。這種思維模式讓公司留下了思維方式相近、能夠創造新成就的人。

啟發與感悟:

10. 馬斯克的溝通方式

經歷: 馬斯克是極具爭議的公眾人物,但他透過推特(Twitter)直接與普通人、消費者(如車主、Starlink 用戶)交流,傾聽建議和抱怨,這在同等規模的公司 CEO 中是前所未聞的。Robin 相信他每一條推特都是自己寫的,沒有公關團隊的潤色和過濾。他會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想法,甚至公開承認工廠正在「燒錢」(losing a lot of money)。

啟發與感悟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