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 Kang Pai
逃離推薦系統 自主資訊來源 張一鳴十年前的想法
June 25, 2025 · Thoughts, Tech
最近我察覺,自己在社群與推薦型平台(如 Instagram、Threads、Twitter、YouTube)上耗費太多時間,但真正有價值的資訊不到 5%。這些平台偶有拓展知識的內容,但多數時候,只是我逃避重要工作的藉口——尤其當內心不安(如美國政策變動影響個人計畫)時,更容易陷入無意識滑動。
這種分心不只是浪費時間,更會瓦解專注力。例如看到戰爭或政治新聞,便開始憂慮無法掌控的事,打亂情緒與節奏。我逐漸體悟:與其被動接收,不如主動過濾,甚至直接切斷訊息源。
於是,我調整使用習慣:
- Instagram、Facebook:僅用來回訊息,不看動態、不碰 Reels。
- Threads、Twitter:用自製的外掛將動態牆鎖定為「僅追蹤者」,並大量取消追蹤,不再追新聞媒體。
- YouTube:安裝 Unhook,移除首頁推薦,只看訂閱內容。
多數調整有效,但 Threads 特別成癮——我甚至會切換帳號,或轉去滑 LinkedIn,看似吸收「有用」資訊,實則仍是逃避。這顯示:單靠工具不夠,還需要更積極的替代方案。
與其被演算法牽著走,我開始思考:是否該只保留少數高品質來源,打造個人化的資訊流?例如精選部落格、RSS、論文、本地存檔等。雖然已有 RSS 工具,但我希望整合更多非標準來源(如特定作者的 blog、待讀論文),形成真正客製的 feed。
兩個月後,我讀到一篇爆紅文章《Taste is the New Intelligence 》,觀點與我實踐不謀而合:限制輸入,才能形塑品味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「選擇看什麼」遠比「看了多少」更重要。
我也重新審視其他來源,如 Podcast:與其追多檔節目,不如留些時間給無聊與放空。這部分仍在實驗中。
後來讀到張一鳴早年的文章(會放在後面給各位參考),發現他當年就點出核心:
推薦系統適合大眾——因為人們不願費心管理資訊來源;
訂閱制則屬於少數人——願意主動篩選、追求深度者。
Google Reader 的終止,在商業邏輯上是正確的;但對想專注的使用者而言,訂閱制反而是解方。
問題在於:推薦系統太成癮,就連自律者也難以倖免。張一鳴深知多數人無法「curate」自己的內容,而字節跳動正是洞悉人性——順應惰性與即時回饋的渴望,打造出抖音這樣的服務。
從個人經驗來看,兩月實踐下來,我面對一個殘酷現實:
自製的資訊流若缺乏「成癮設計」,很難持續。
例如,我的 Readwise Reader 裡堆滿未讀文章,他們許多是困難的文章,有一部分或許是有價值的。這正是「品味」之所以困難的關鍵——除了需要自律去對抗演算法(本質上是對抗人性的惰性),就算你訂閱了內容,也得有能力判斷: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花時間的。
因此,我給自己的下一步是:
與其只靠「優化工具」,不如先徹底戒斷
讓自己從演算法的鴉片中清醒,
再重建真正有意義的資訊習慣。
結論:
若你想做有意義的事,
第一步不是找更好的 feed,
而是砍掉讓你分心的系統。
控制輸入,才能掌握輸出。
而真正的自由,始於對注意力的主權。
以下附上o3的繁體翻譯,信息還會翻成資訊喔~(我看到的出處:https://news.qq.com/rain/a/20241129A05V3C00)
張一鳴/文 雖然不少人對 Google Reader 即將關閉感到憤慨,但稍微留意就會發現,仍在使用 Google Reader 的多是「互聯網圈的資訊重度使用者」。其中不少人還說「那上千條來不及閱讀的訂閱怎麼辦」。這些訊息其實某種程度上已反映出 Google Reader 關閉的必然性。
我算是 Google Reader 在國內的第一批用戶,它本質就是「使用者自行訂閱」模式。 我自己去尋找喜歡的網站和部落格,找到 RSS 圖示後點擊訂閱。但用了一段時間後,隨著訂閱來源愈來愈多,Google Reader 裡幾百、上千條更新早已看不完。每逢此時,我就得重新整理已訂閱的 RSS,而這個整理過程十分痛苦。 我發現,要成為 Google Reader 的常用戶必須同時具備兩個特質:資訊組織能力強——很清楚自己想要的資訊在哪裡。自制力強——能有規律地整理,並控制好 RSS 來源的數量。 顯然,能滿足這兩個條件的用戶並不多。這也解釋了為何抱怨 Google Reader 關閉的多是媒體從業者。一款本該面向大眾的產品卻只能滿足極少數人的需求,註定難以走得長遠。 在我使用 Google Reader 一段時間後,就已經不看好它的前景。這種訂閱模式對用戶要求太高——用戶必須先想清楚「我喜歡什麼,就訂什麼」。 而對於那些「有點興趣但沒那麼喜歡」的內容,是否要訂閱也足以讓人糾結。例如,我並不想閱讀 36 氪 的所有文章,只想看與行動互聯網相關的。那麼,我到底該訂還是不訂呢? 因此,我認為這個訂閱流程的用戶體驗並不好。 不能否認,作為「訂閱模式」代表的 Google Reader 消失,仍令人感到惋惜。相較僅靠人工從入口網站獲取資訊,訂閱模式確實是進步,但顯然仍未能滿足大多數人的資訊需求。什麼樣的閱讀器更智慧、更適合大眾,將成為 Google Reader 的替代品?我和我的團隊的答案是:基於演算法的個性化推薦。 有人比較甚至質疑:個性化推薦靠得住嗎?機器推薦能否比人工推薦更佳?我想說,一款產品採用什麼模式與方法是次要的,最重要的是它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多少人的資訊需求。Google Reader 的離去,正是因為這個問題沒得到令人滿意的回答。 不過,我認為拉里・佩奇(Google 執行長)非常有魄力,果斷關掉叫好卻無前途的產品,必定會在其他領域做得更好。
補充:資訊組織能力強——很清楚自己想要的資訊在哪裡。自制力強——能有規律地整理,並控制好 RSS 來源的數量。我想我很清楚我想閱讀的資訊在哪裡,但自制力強這段更是我自己要加強的,規律的整理資訊來源,尤其我所想要的資訊,很大部份並不是真的新的資訊,而是我知道重要或有趣但還沒靜下心來好好品嚐的。 更何況如果花太多時間整理資訊,而不是學習,就本末倒置了。